《说文解字》第561课:“肄业”的“肄”字如何读,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第561课:“肄业”的“肄”字如何读,是什么意思?

(金文字形的形象化)

戴侗《六书故》第十五:“书传未尝有字,且手之疌巧何以取义于巾?……明 [帇]、筆实一字。”也是这样的看法。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会意字。以手持巾会意擦拭洁净之意。《字源》:“会意字。从又持巾,又即手,巾为方形布帛之象,以手持巾盖会擦拭洁净之意。西周之时,经常被用作‘肄’字形旁。战国古文字始见独立使用之 [帇],《说文》承其结构不变,隶变后楷书作,是记号字。

目前两种看法各有支持者,因此我们暂以许慎解说为准(在多说争论不下的情况下,我们通常的办法就是暂以许慎解说为准),即的本义就是“手巧”,因为“疌巧”之义的来源,无论是“手持巾”还是“手持笔”都能说得通:“手持巾”能疌巧地擦拭;“手持笔”能疌巧地书写。但一定要认清,无论哪种说法符合造字的本源,“手巧”实际上都应当是“ [帇]”的引申义。

也因为有这两种看法,在“手巧”的本义之外,一直还有另一义为“竹”,就是竹制笔。

“[帇]”的小篆写法如图:

([帇]的小篆写法)

2、肄。读音有两个:

(一) y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肄,习也。从, 㣇(yì,长毛兽,猪的一种)声。”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学习;练习。其字形演变如图:

(李学勤《字源》中肄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等早期字形中,是一只手在清洗 㣇(㣇是一种长毛兽,一说是猪的一种),有细碎的水滴,象清洗用水滴之形,后来发展成为手持巾清洗之形,就是“”, 合在一起会意洗刷兽畜。许慎所说的“习”是肄的常用义。它的古文和篆体字各有异体。要注意肄字在篆书中,右边从,不从聿,但在楷书中从聿。

经典中,通常情况下仍以学习;练习为“肄”的本义。《左传·文公四年》:“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卫国的甯武子来鲁国聘问,文公设宴招待他,为他赋《湛露》和《彤弓》两首诗。甯武子没有辞谢,又不赋诗回答。文公派使者私下探问。甯武子回答说:“下臣以为只是在练习演奏罢了”。《三国志·魏志·杜夔传》:“教习讲肄,备作乐器。”教授(讲习)弟子,制作乐器。

关于“肄业”这个词,古今意义有差别。

在古代所谓的 修习课业。“业”指古人书写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 ,生受之于师曰“受业”,学习这些内容称为“肄业”。这里的“肄”,用的是本义,即学习;练习。

到了近代, “肄”与“业”合在一起,表示完整的意义,一般 指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

(肄业证书)

现在的“肄业”,又通常指结束学业的情况,这时,“肄业”与“结业”、“毕业”均有区别:肄业指未完成学业而离开了学校;结业则是完成了学业,但部分或全部课业未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毕业则是完成了学业,并且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标准。通常情况下,肄业也会发给以肄业证书,证明曾经有过这段学习经历。

“肄”在《说文》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检查;查验。《汉书·酷吏传·义纵》:“岁余,关吏税肄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肄,阅也。”一年多后,守关的官吏检验各郡国出关入关的人,都叫道:“宁愿看乳虎发火,不愿见宁成发怒。”

(检税码头)

(2)蘖;嫩条。《广韵·至韵》:“肄,嫩条也。”《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嫩枝。

(玉米分蘖)

(3)后裔。《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杜预注:“肄,余也。”晋国不担心周室的衰微,反而保护夏朝的后裔。

(4)劳苦。《玉篇·帇部》:“肄,劳也。”《诗·邶风·谷风》:“有洸有溃,既诒我肄。”粗声恶气欺负我,粗活重活我劳苦。

(劳苦的原始人)

(二) s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肆”。《集韵·至韵》:“[長隶],《说文》:‘极陈也。’一曰遂也。故也。又姓。或作肆、肄。”

“肄”的小篆写法如图:

(肄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6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type-cU盘相关榜单

type-cU盘相关榜单

08-01 👁 3210
世界杯进入“告别季”,33岁的贝尔和瓦伦西亚悲情退场
谁是最丑女星?丑女也闪光!我们十大最丑女明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