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家新作■李炳银:主编《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十年

【原】名家新作■李炳银:主编《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十年

▲点击上方「微风读书会」关注我

编者按:为了报告文学这棵大树和树下挥汗劳作的耕者,从发起参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正式成立迄今,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对报告文学持之以恒的初心,痴迷地呵护着在“风雨飘摇中顽强生长的大树”。他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历史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进程,在研究与探索中,为报告文学争取一席之位、“谏言”和“正名”……40多年来,他依然坚守在中国报告文学第一线,他没有歇息,他忘记了步入世俗套路,依然精力旺盛地活跃在报告文学舞台上,他就是最热心的报告文学读者、致力于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李炳银。

20世纪80年代初,李炳银(二排左三)与《文艺报》同仁摄于云居寺

1994年贾平凹来京,陕籍乡党作家聚会。后排右一为李炳银。

2012年11月21日,李炳银回陕,与陈忠实倾情相谈文学。

今年74岁的李炳银,曾用名:李三江(农历1950年6月25日)出生于陕西省临潼县铁炉乡厨李村。1969年在沈阳军区,北京军区空军服役、1972—1975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75年7月,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工作、1979,在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研究部从事文学编辑、研究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室学术秘书,负责日常工作。1998年被评聘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1970年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多次担任中国作家协会茅盾长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评选委员会副主任。2000一2004年任《报告文学》主编、2011一2021年任《中国报告文学》主编、《中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文学组组长、《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四卷)主编等,著有《文学感知集》《生活-文学与思考》《中国报告文学流变论》《小说艺术论》《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风景》《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国学宗师­——胡适》等,编著近百种。作品曾两次获得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2012年获首届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2023年7月,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授予的“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成就奖”等。

本期选发李炳银先生最新回忆文章《主编<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十年》一文,以飨读者。

主编《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十年文/李炳银

2011年5月,河南省文联主管的《时代文学》主编张富领,与我商议,他们拟在北京设立编辑部,创办《时代报告》下半月刊,并拟聘请我担任主编。我在认真分析了时代社会大局和中国文学创作的态势后,明确坚定地答应了。这样,我就在2011年6月正式接手主编,开始进入自2000年担任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主编的《报告文学》名誉主编、主编至2004年6月,因与主办方编辑理念不合,主动告辞主编之后,又一个中国报告文学的编辑出版时期。

担任主编之后,我即将刊物名字定为:《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并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装帧设计专家设计了封面,我在扉页上毛笔题写“中国报告文学”字样,大16开224个页面,开辟“特别关注”等十多个专栏,每月公开出版了。这一开始,就是漫长的十年,直到2021年,主动辞去主编,担任顾问结束。

人们也许都会知道,伴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媒体报刊的运行空间和受众群体日益压缩与减少;经济目标的追求和利益压力的增强等,都使纸质报刊弱势明显。但是因为传统的力量和某些特殊的原因(如老龄群体和具有比较完整充分的表现优势等),纸质媒体依然还有一定的活动天地。对于以真实性为原则基础的报告文学创作来说,尽管走向真实的社会环境空间有较强的压缩,思维行动也存在许多约束,但人们渴望了解判断和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焦点热点的愿望依然强烈,社会现实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活矛盾变化情形依然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诱惑吸引力量。因此,报告文学创作虽然不再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环境,但还是存在生长生成的空间。这也是我乐意接手《中国报告文学》主编的重要原因。

如今回顾总结十年的主编历程,似乎以下几点值得肯定和回味:

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看重和热爱,是编辑部成员的共识。作为主编的李炳银和主办方的张富领自不待言。有了这种共识,无论是像主管运营的王夏等行政人员还是像魏建军等组稿编辑人员,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一心为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为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和优秀作品提供面世服务,是编辑部成员的激情目标和积极自觉行动。所以,十年间,不管刊物在顺利时段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意志坚定,全力以赴,跃险过关。使刊物的编辑运营继续,影响继续。

在《中国报告文学》周围,吸引团结了成千上万的忠实作家和热心读者。这件事一直非常令我自豪欣慰。因为种种十分复杂的原因,报告文学创作发布的平台很少,而有的刊物更多为名家提供舞台,大量的报告文学写作者苦于艰辛创作的作品找不到公开展示的平台,社会公众又十分喜欢这些来自社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真实矛盾焦点和人物故事消息。因此《中国报告文学》的创刊就十分引人关注,知名的和成长作家与众多热心的人们,迅速地集结到这里,形成了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重镇高地。旗帜凛凛,队伍雄壮,蜿蜒不断。

《中国报告文学》提出“社会关注、个性观察、独特感受、文学表达”的办刊方针理念,纯粹而切实。这个理念是在深刻理解感受报告文学这种现代文体的特性优势和力点之后提出的。这个理念是一种积极努力培育刊物循道承负性格的自觉追求。比较纯粹、专一、广博、深入等,所以先后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很多报告文学作家。

数十年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年选、精选工作

《大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告文学选》李炳银主编

李炳银主编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6本)

《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李炳银 主编

李炳银说,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传入中国之后,报告文学的旗帜逐渐高扬,“由附庸蔚为大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成功丰硕。但长期以来,对于报告文学理论的认识界定、分析归纳和深入的研究探讨较少,使不少人对报告文学产生疏忽隔膜,缺乏真准认识,也影响了更多人参与理论、关注研究的热情。基于此,为了避免理论的无序状态影响报告文学继续前行,李炳银决心与深具理论素养的报告文学青年研究者一道为学科理论建设做点事情,《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应运而生。《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出版发布会

粗略记忆,《中国报告文学》在我主编的十年中,总共刊发的稿件大约有2000多篇(部),其中有:陈启文的《问卜洞庭》、《北京风暴》、余艳的《板仓绝唱》、刘汉俊的《南海九章》、黄宗英的《命运断想》、陈廷一的《2013:雾霾挑战中国》、纪红建的《走向崇高》、卜谷的《一诺百年的旷世奇缘》、沙林的《不能缺失的心》、党益民的《蜗居公厕》、黄伟兴的《我姨》、尚飞鹏的《路遥:黄土地的儿子》、江胜信的《诗词,滋润心灵的沃土》、陈国栋等的《地平线上的身影》、李英的《第三种权力》、孙翠翠的《最后的龙爪沟》、牛海坤的《生命的守望者》、李延国、李庆华的《根据地》、李春雷的《我的中国梦》、《中国之影》、杨牧原的《我的爷爷是英雄》、罗胸怀的《山河在上》、王筱喻的《尼山重光》、《习习儒风孔子潮》、白雪的《当你老了》、徐刚的《森林九章》、刘富道的《汉阳事件真相》、张健的《珠穆朗玛》、聂还贵的《北魏太后我姓冯》、萧根胜的《南水北调大移民》、张锐锋的《鼎立南极》、王成章的《和你在一起》、郭万新的《吉庄的三户人家》、李鸣生的《一个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汪浙成的《女儿:爸爸要救你》、李青松的《牙香街》、梅洁的《汉水大移民》、吴东峰的《开国将军轶事》、《民国将军轶事》、《林彪的“四大金刚”》、施昌学的《海军司令刘华清》、刘先琴的《玉米人》、康刚联的《握住命运的喉咙》、喻季欣的《逐梦世界》、胡平的《瓷上中国》、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董传军的《麦者》、张子影的《试飞歼10的英雄》、邢小俊的《秦岭:中国的隐士山》、杨机臣的《威海,中韩交往的门户》、杨丰美的《撒满金种子的黄土地》、裔兆宏的《淮河赤子情》、许晨的《耕海探洋》、王丽君的《梅和梅的树——一生承诺》、彭晓玲的《空巢》、张庆洲的《幸存者说——唐山大地震警示录》、郭文杰的《大学生恋爱报告》、江雪的《金灯卫士》、王杏芬的《青春与信仰的爱恋》、欧阳伟的《中国的核奇迹》、谭曙方、张石山的《六福客栈》、蒋魏的《国之盾》等等、等等。这些作品,先后分别被许多报刊转载、选本收入、在各种文学评奖中获奖,在读者中,社会上产生很多积极反响。本刊举办了五届面向全国,以本刊为主的“石膏山杯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活动,先后有陈庆港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张胜友的《珠江交响曲》、陈启文的《命脉》、李延国、李庆华的《根据地》、徐剑的《大国重器》等几十篇(部)作品获得大奖和各项奖励。还为不少优秀作品和年轻作家开展举办了很多研讨培训及创作实践锻炼活动。因此,《中国报告文学》被很多作家看成是开门办刊,对广大作者敞开胸怀,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孵化器,是许多作家作品的摇篮。对此我感到欣慰!

李炳银书法

坚定不移地面向现实生活,在参与社会矛盾发展转变中不断开展创作活动,敢于投入纷纭争议的事件过程中,在动态的社会矛盾发展进程中发现题材和作家作品,是《中国报告文学》生成发展的有益体会内容。我在主编刊物的过程中,除过对作家的题材选择劝导和写作指导外,也很重视对年轻的新作家的培育。欢迎著名作家的支持,但更看重来稿的题材价值和意义。我曾经提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概念,希望作家用现代的眼光、思想关照历史社会生活事件人物,在面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时,尽可能地抵达历史和对象的本质真相,给予符合真实和文明的评判。像余艳的《板仓绝唱》、张庆洲的《幸存者说——唐山大地震警世录》、陈启文的《北京风暴》、吴东峰的《林彪的“四大金刚”》、刘富道的《汉阳事件真相》等作品,就曾因为题材敏感、内容沉重、矛盾尖锐等,其它刊物婉拒或放弃而被我看重发表的。我一直主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现实社会生活是报告文学的表现舞台、理性思想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文学艺术表达是报告文学的翅膀。多少年来,我一直是这么认识理解和编辑发表与评论报告文学的。

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十年。似乎一瞬间就过去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时时不断地都有压力和紧迫感存在。这些压力和紧迫感来自政治环境和各种思想规范管理要求,也来自经济收益和生存条件,有些时候困扰甚至超过了对于优秀作品的需求期待。因此,深感文化思想刊物的存在发展,实在需要自由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和较好的经济物质保障。这些看见看不见的条件,很大的影响和决定着刊物的质量和生长的能力。如今想来,许多很有价值的题材创作,很多以为有独特意义和影响力的作品,都曾因为复杂的外部原因,有忍痛放弃的经历。所以,最无奈的是遗憾一直成为了遗憾啊!

李炳银篆刻

李炳银书法

担任《中国报告文学》主编十年,有过多次因为发表了有很大影响的优秀作品而喜悦的时候,有每次编完一期刊物而产生轻松的感觉,有开展一次圆满的活动而满足的愉快,自然也有出现困难和毗漏而焦急的情形等。总的说来,虽然经历了许多,终究还是在平稳和不断上行的状态中运行。直到2021年主动告辞退出主编,《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没有出现过较大曲折和挫折,很不容易。回望往日,自感尽心用力了,对刊物,对于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发展乃至文化事业,对于自己的生命活动价值等,都是无怨无悔!如今,写下这些简短的回忆文字,也有一种释放与欣慰感生出!也算是知止行远。行至有痕吧!

2024年9月20日

李炳银作品集

《文学感知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生活·文学与思考》 解放军出版社,1996.

《国学宗师——胡适》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小说艺术论》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中国二十世纪报告文学的风景》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作家出版社,2009.

发表于全国各地报刊的论文,尚有未结集的计约 80余万字。

担任主编著作目录——

《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大系》(10卷)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中国报告文学经典书系》(11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949— 2009中国报告文学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中国优秀报告文学读本》(上下)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中国新世纪报告文学经典》3本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8卷 山西希望出版社,2016.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7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

《大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报告文学》3卷 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年选 1995— 2022》27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

《中国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丛书》4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

……等等编著近百部

中篇报告文学《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当代著名作家赵瑜阅评:读魏锋新作,想到中国文学历经千百年磨炼,在继承中发展。从诗词歌赋,到戏曲话本,再到百年来的新文学运动,生命力鲜活旺盛,根本一条,在于形式和文体的不断创新。当代报告文学,在合力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其理论创新的领衔主角,就是李炳银先生。犹如交响乐团,要由第一小提琴手发出最强音。四十多年,炳银先生没有一天停止过精彩演奏,构成一个罕见的文学现象。魏锋抓住这个好故事,写了李炳银。他要不写,我就写了,我有些后悔。【封面故事】李炳银:捍卫报告文学这面旗帜(来源《图书馆报》2019年1月4日 文/魏锋)本期特稿■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2020年1月11日《天山时报》整版)【特稿】李炳银忆路遥及其创作经历:“我总有一天写出好作品”品鉴●书到精时方无形●李炳银书法赏析

【头条图文】李炳银:回家乡铁炉初中赠书,鼓励青少年从小多读有用的书

李炳银忆路遥及其创作经历:“我总有一天写出好作品”——《文汇读书周报》第1744号第一、二版“特稿”(2018年12月31日发行)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的“布道者”》来源:《名人传记》2019年第2期

编 辑:宇星 | 审 核:花儿

相关推荐

玫瑰小镇图标怎么点亮 玫瑰小镇图标点亮方法及攻略
炉石传说新橙卡板娘芬利莫格顿爵士攻略
淘宝pc是什么意思

淘宝pc是什么意思

07-25 👁 3373